随着重症救治理论、技术和方法的不断更新,重症医学科患者在应用各种机械辅助及多个血管内导管治疗原发病、保障器官功能的同时,也为细菌入侵建立了可能通路,极大提高了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的发生率[1-2]。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指出,重症医学科平均住院天数<7 d的患者其CRBSI的发生率显著增加[3],且12%~25%的患者死于CRBSI[4-5]。我国CRBSI的发生率相对较高,每千导管日感染发生率为9.8‰[6],其中80%以上发生于重症医学科,而国际医院感染控制联盟(INICC)每千导管日感染发生率为6.8‰ [6]。 患者在重症医学科接受治疗的过程中频繁插入多个导管、经常因特殊治疗紧急置管、频繁使用接头、导管长时间留置、免疫功能低下及完全胃肠外营养等,均是导致CRBSI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7-10]。我国重症医学科发生CRBSI的最常见致病菌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人葡萄球菌[10-11]。留置外周静脉导管的感染发生率最低约为1%,经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短暂置管的感染发生率约为3%~5%,用于血液透析的中心静脉导管感染发生
作者:王滨,柴文昭 发布时间:2024-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