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颗粒化多模态监测与血流动力学研究
- 血流动力学优化是重症医学危重患者复苏的关键, 处理延迟或不当将不可避免地造成机体灌注不足、
组织缺氧和多器官功能障碍, 从而影响患者结局。 血流动力学管理的关键原则是根据当前组织代谢情况优化血流
及氧流。 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获取并监测血压、 心输出量、 器官特异性自动调节和组织微循环等参数。 鉴于指标
的多样性和连续性, 通过临床监测提供的数据十分庞大, 同一时段可有近百项数据客观呈现患者的病理生理状
态, 而不同时段的数据变化可为患者的病情进展描述提供理论支撑。 因此, 基于毫秒级高分辨率数据的时域 / 频
域整合分析, 即颗粒化多模态监测, 将促进血流动力学认知与实践迈入微观化, 有助于更清晰地判断患者病情并
进行更精准的治疗。
2024-07-17
-
- 颗粒化多模态监测与血流动力学研究
- 血流动力学优化是重症医学危重患者复苏的关键, 处理延迟或不当将不可避免地造成机体灌注不足、
组织缺氧和多器官功能障碍, 从而影响患者结局。 血流动力学管理的关键原则是根据当前组织代谢情况优化血流
及氧流。 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获取并监测血压、 心输出量、 器官特异性自动调节和组织微循环等参数。 鉴于指标
的多样性和连续性, 通过临床监测提供的数据十分庞大, 同一时段可有近百项数据客观呈现患者的病理生理状
态, 而不同时段的数据变化可为患者的病情进展描述提供理论支撑。 因此, 基于毫秒级高分辨率数据的时域 / 频
域整合分析, 即颗粒化多模态监测, 将促进血流动力学认知与实践迈入微观化, 有助于更清晰地判断患者病情并
进行更精准的治疗。
2024-07-17
-
- 实现重症医学科导管相关血流零感染不是梦
- 随着重症救治理论、技术和方法的不断更新,重症医学科患者在应用各种机械辅助及多个血管内导管治疗原发病、保障器官功能的同时,也为细菌入侵建立了可能通路,极大提高了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的发生率[1-2]。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指出,重症医学科平均住院天数<7 d的患者其CRBSI的发生率显著增加[3],且12%~25%的患者死于CRBSI[4-5]。我国CRBSI的发生率相对较高,每千导管日感染发生率为9.8‰[6],其中80%以上发生于重症医学科,而国际医院感染控制联盟(INICC)每千导管日感染发生率为6.8‰ [6]。
患者在重症医学科接受治疗的过程中频繁插入多个导管、经常因特殊治疗紧急置管、频繁使用接头、导管长时间留置、免疫功能低下及完全胃肠外营养等,均是导致CRBSI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7-10]。我国重症医学科发生CRBSI的最常见致病菌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人葡萄球菌[10-11]。留置外周静脉导管的感染发生率最低约为1%,经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短暂置管的感染发生率约为3%~5%,用于血液透析的中心静脉导管感染发生
2024-07-17
-
- 中国重症血液净化护理专家共识(2021 年)
- 形成重症患者血液净化护理实践中国专家共识,为重症血液净化患者的护理提供
指导。方法 系统查阅文献资料并结合专家临床经验,列出重症患者血液净化过程中的护理问题,设
计专家函询表,通过德尔菲专家函询法和专家会议法对各个条目进行修改、完善。结果 对重症患者
血液净化护理 5 个方面的 35 个条目达成共识。结论 制订中国重症血液净化护理的专家共识,为临床
护理人员实施重症血液净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2024-07-17
-
- 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管理专家共识(2023)
-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神经外科的常见危重病,致死、致残率高,其临床诊断、治
疗涉及脑血管外科、脑血管介入及神经重症多个学科。对于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在
对动脉瘤进行治疗前后,因原发脑组织损害、继发脑组织缺血、颅内压增高以及系统性并发症等,需
在围手术期进行神经重症监护治疗。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神经重症专家委员会、中
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北京医学会神经外科
学分会神经外科危重症学组组织专家回顾总结近 8 年来国内外高质量临床研究结果,结合专家临
床实践,对《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管理专家共识( 2015) 》进行了更新与修订,重点聚焦于该
疾病造成的脑损害及一系列并发症的神经重症管理,供危重症医学、神经重症、神经内外科、急诊医
师参考,以提高我国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围手术期的规范化诊疗水平。
2024-07-17
-
- 重症超声应用及培训原则与质量控制标准
- 重症超声在重症医学相关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已成为重症专业医生不可或缺的检查、
评估与监测手段。但由于超声本身较强的操作者依赖性,且很多医生未能接受规范的重症超声培训,
导致认识与应用水平参差不齐。因此,规范重症超声培训及严格质量控制非常关键。为此制定了本
标准,以推动重症超声更好地发展。
2024-07-17
-
- 重症医学科医院感染的药物预防治疗
- 重症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高且预后差,药物预防可为特定人群带来获益。对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可针对特定患者及疾病发病时间,选择全身应用或雾化吸入抗生素预防治疗;对于重症医学科侵袭性曲霉病( invasive asper - gillosis , IA )的诊断需重新认识,并评估 IA 高危人群预防性抗真菌治疗的必要性;巨细胞病毒( cytomegalovirus , CMV )再激活在重症患者中并不鲜见,预防性抗病毒治疗可降低 CMV 再激活的发生率,但能否改善患者的临床结局仍待研究进一步探索。针对重症患者医院感染进行药物预防治疗时,临床医生需对目标人群、药物种类及用药方式等因素开展充分的风险﹣效益评估。
2024-07-17
-
- 重症超声在重症相关操作中应用专家共识
- 重症医学的发展伴随着重症相关操作,重症相关操作亦使重症医学得到更深入的发展。
通过相关操作可使临床医生了解重症患者的病理生理学,重症相关操作在重症相关诊断、治疗中均起
到积极的作用。但重症相关操作带来医源性损伤不容忽视,有些操作会产生严重的后果。随着近年
来重症超声在重症医学科的快速发展,重症超声有其独特的优势,具有无创、床旁、可视化、无辐射、可重复、易学等优点,已在临床广泛应用。为更好地规范重症相关操作,北京重症超声研究会重症超声研究组组织了重症相关专家撰写本共识,旨在提高临床医护工作者重症相关操作水平,减少相关并发症。
2024-07-09
-
- 刘大为:临床监测——数值是身体时间是生命
- 监测是目前重症治疗中常见的临床行为,具有与诊断明显不同的特点和临床应用方式。监测
指标通常针对性地指向某个具体的生理位点,用定量的数值表示这个位点的即时情况;连续对这个位点进行
测量,指标数值的改变可以反映出生理变化或病情发展。如果临床采用针对性作用于这个位点的干预方法进
行治疗,那么,监测指标的数值就代表了干预的强度,数值的变化则代表了干预作用的方向,从而构成对干预
方法实施的反馈性调节。只有保证干预方法的精准实施,才有可能发挥出最佳的治疗效应。但是,监测本身
不是治疗,只有医务人员理解监测指标的特点,掌握临床监测的应用,监测才有临床应用的价值,才具有生命
的意义。
2024-07-09
-
- 重症超声临床操作技术的护理规范
- 【摘要】 目的 编制《重症超声临床操作技术的护理规范》(以下简称为《规范》),为超声检查在 重症护理实践中的规范化应用提供借鉴。方法 重症超声研究组以重症超声护理实践的经验和文献研 究 为 基 础 ,结 合 重 症 护 理 超 声 的 共 识 性 建 议 ,形 成《 规 范 》初 稿 ;经 过 专 家 访 谈 、共 识 讨 论 会 、2 轮 德 尔 菲专家函询等方法,对《规范》内容进行修改、完善,形成《规范》终稿。结果 《规范》共包含重症护理 超声的基本应用、重症护理超声指导的护理评估规范、超声引导的护理操作流程及重症护理超声培训 4个部分。结论 《规范》的建立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可为重症超声临床操作技术的护理实践提供指导。
2023-11-08
-
- 重症护理超声专家共识
- 随着重症超声技术的发展,临床开始关注重症超声在重症患者护理中的作用,超声在重 症护理领域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了可视化的工具,可以定性、定量地评估护理指标, 有助于解决现有工作中的护理问题、护理难题,促进重症护理质量的提升与护理学术的发展,为此,专 家根据多年来重症护理超声实践的经验和应用,制定本共识。
2023-11-08
-
- 基于机体反应与血流动力学的重症新认知
- 重症医学的飞速发展,促使我们对重症产生了新的思考与认知。我们将重症理解为损伤或疾病发生发展为致命性多器官功能不全的过程,而这一过程的桥梁是广泛的机体失调反应和血流动力学紊乱。机体反应是重症病理生理学的要点与重点,血流动力学是重症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核心与重心,两者形影不离,相互关联。基于此,我们提出了“宿主/机体失调反应”和“重症单元”两个新概念,并强调制定血流动力学干预措施的新要求,从而突出了机体反应与血流动力学对于重症的关键作用,亦丰富了重症体系化认知的内涵。
2022-03-14
-
- 王小亭:心源性休克情况下,如何结合病理生理特点制定个体化治疗策略?
- 对于心源性休克(CS)患者,血流动力学参数与其病理生理改变和临床过程的进展息息相关。血流动力学不仅有助于明确治疗方向,而且可以通过生理指标发现具体的治疗目标,继而对治疗方法进行选择,并通过相应目标值的连续变化对治疗方法进行限定和定量调整,从而有助于心源性休克患者精准治疗。2020年6月3日,“第六届冠心病学科交叉暨介入治疗大会(CMIT 2020)”心源性休克药物治疗专场上,来自北京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的王小亭教授从多角度分析,围绕心源性休克患者的精准血流动力学治疗进行了详细阐述。
2021-11-04
-
- 刘大为:没有病情的突然变化,只有病情变化被突然发现,
2021-11-03
-
- 感染性休克患者中去甲肾上腺素增加对体循环平均充盈压的扩容效果
2021-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