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颗粒化多模态监测与血流动力学研究
- 血流动力学优化是重症医学危重患者复苏的关键, 处理延迟或不当将不可避免地造成机体灌注不足、
组织缺氧和多器官功能障碍, 从而影响患者结局。 血流动力学管理的关键原则是根据当前组织代谢情况优化血流
及氧流。 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获取并监测血压、 心输出量、 器官特异性自动调节和组织微循环等参数。 鉴于指标
的多样性和连续性, 通过临床监测提供的数据十分庞大, 同一时段可有近百项数据客观呈现患者的病理生理状
态, 而不同时段的数据变化可为患者的病情进展描述提供理论支撑。 因此, 基于毫秒级高分辨率数据的时域 / 频
域整合分析, 即颗粒化多模态监测, 将促进血流动力学认知与实践迈入微观化, 有助于更清晰地判断患者病情并
进行更精准的治疗。
2024-07-17
-
- 颗粒化多模态监测与血流动力学研究
- 血流动力学优化是重症医学危重患者复苏的关键, 处理延迟或不当将不可避免地造成机体灌注不足、
组织缺氧和多器官功能障碍, 从而影响患者结局。 血流动力学管理的关键原则是根据当前组织代谢情况优化血流
及氧流。 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获取并监测血压、 心输出量、 器官特异性自动调节和组织微循环等参数。 鉴于指标
的多样性和连续性, 通过临床监测提供的数据十分庞大, 同一时段可有近百项数据客观呈现患者的病理生理状
态, 而不同时段的数据变化可为患者的病情进展描述提供理论支撑。 因此, 基于毫秒级高分辨率数据的时域 / 频
域整合分析, 即颗粒化多模态监测, 将促进血流动力学认知与实践迈入微观化, 有助于更清晰地判断患者病情并
进行更精准的治疗。
2024-07-17
-
- 实现重症医学科导管相关血流零感染不是梦
- 随着重症救治理论、技术和方法的不断更新,重症医学科患者在应用各种机械辅助及多个血管内导管治疗原发病、保障器官功能的同时,也为细菌入侵建立了可能通路,极大提高了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的发生率[1-2]。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指出,重症医学科平均住院天数<7 d的患者其CRBSI的发生率显著增加[3],且12%~25%的患者死于CRBSI[4-5]。我国CRBSI的发生率相对较高,每千导管日感染发生率为9.8‰[6],其中80%以上发生于重症医学科,而国际医院感染控制联盟(INICC)每千导管日感染发生率为6.8‰ [6]。
患者在重症医学科接受治疗的过程中频繁插入多个导管、经常因特殊治疗紧急置管、频繁使用接头、导管长时间留置、免疫功能低下及完全胃肠外营养等,均是导致CRBSI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7-10]。我国重症医学科发生CRBSI的最常见致病菌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人葡萄球菌[10-11]。留置外周静脉导管的感染发生率最低约为1%,经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短暂置管的感染发生率约为3%~5%,用于血液透析的中心静脉导管感染发生
2024-07-17
-
- 中国重症血液净化护理专家共识(2021 年)
- 形成重症患者血液净化护理实践中国专家共识,为重症血液净化患者的护理提供
指导。方法 系统查阅文献资料并结合专家临床经验,列出重症患者血液净化过程中的护理问题,设
计专家函询表,通过德尔菲专家函询法和专家会议法对各个条目进行修改、完善。结果 对重症患者
血液净化护理 5 个方面的 35 个条目达成共识。结论 制订中国重症血液净化护理的专家共识,为临床
护理人员实施重症血液净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2024-07-17
-
- 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管理专家共识(2023)
-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神经外科的常见危重病,致死、致残率高,其临床诊断、治
疗涉及脑血管外科、脑血管介入及神经重症多个学科。对于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在
对动脉瘤进行治疗前后,因原发脑组织损害、继发脑组织缺血、颅内压增高以及系统性并发症等,需
在围手术期进行神经重症监护治疗。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神经重症专家委员会、中
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北京医学会神经外科
学分会神经外科危重症学组组织专家回顾总结近 8 年来国内外高质量临床研究结果,结合专家临
床实践,对《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管理专家共识( 2015) 》进行了更新与修订,重点聚焦于该
疾病造成的脑损害及一系列并发症的神经重症管理,供危重症医学、神经重症、神经内外科、急诊医
师参考,以提高我国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围手术期的规范化诊疗水平。
2024-07-17
-
- 重症医学科医院感染的药物预防治疗
- 重症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高且预后差,药物预防可为特定人群带来获益。对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可针对特定患者及疾病发病时间,选择全身应用或雾化吸入抗生素预防治疗;对于重症医学科侵袭性曲霉病( invasive asper - gillosis , IA )的诊断需重新认识,并评估 IA 高危人群预防性抗真菌治疗的必要性;巨细胞病毒( cytomegalovirus , CMV )再激活在重症患者中并不鲜见,预防性抗病毒治疗可降低 CMV 再激活的发生率,但能否改善患者的临床结局仍待研究进一步探索。针对重症患者医院感染进行药物预防治疗时,临床医生需对目标人群、药物种类及用药方式等因素开展充分的风险﹣效益评估。
2024-07-17
-
- 重症超声临床操作技术的护理规范
- 【摘要】 目的 编制《重症超声临床操作技术的护理规范》(以下简称为《规范》),为超声检查在 重症护理实践中的规范化应用提供借鉴。方法 重症超声研究组以重症超声护理实践的经验和文献研 究 为 基 础 ,结 合 重 症 护 理 超 声 的 共 识 性 建 议 ,形 成《 规 范 》初 稿 ;经 过 专 家 访 谈 、共 识 讨 论 会 、2 轮 德 尔 菲专家函询等方法,对《规范》内容进行修改、完善,形成《规范》终稿。结果 《规范》共包含重症护理 超声的基本应用、重症护理超声指导的护理评估规范、超声引导的护理操作流程及重症护理超声培训 4个部分。结论 《规范》的建立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可为重症超声临床操作技术的护理实践提供指导。
2023-11-08
-
- 重症护理超声专家共识
- 随着重症超声技术的发展,临床开始关注重症超声在重症患者护理中的作用,超声在重 症护理领域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了可视化的工具,可以定性、定量地评估护理指标, 有助于解决现有工作中的护理问题、护理难题,促进重症护理质量的提升与护理学术的发展,为此,专 家根据多年来重症护理超声实践的经验和应用,制定本共识。
2023-11-08
-
- 王小亭:心源性休克情况下,如何结合病理生理特点制定个体化治疗策略?
- 对于心源性休克(CS)患者,血流动力学参数与其病理生理改变和临床过程的进展息息相关。血流动力学不仅有助于明确治疗方向,而且可以通过生理指标发现具体的治疗目标,继而对治疗方法进行选择,并通过相应目标值的连续变化对治疗方法进行限定和定量调整,从而有助于心源性休克患者精准治疗。2020年6月3日,“第六届冠心病学科交叉暨介入治疗大会(CMIT 2020)”心源性休克药物治疗专场上,来自北京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的王小亭教授从多角度分析,围绕心源性休克患者的精准血流动力学治疗进行了详细阐述。
2021-11-04
-
- 刘大为:没有病情的突然变化,只有病情变化被突然发现,
2021-11-03
-
- 下
- 下
2020-11-05
-
- 经膀胱腹内压监测在术后重症患者预后护理观察中的应用
- 腹内压(intra-abdominal pressure,IAP) 是腹腔内的压力,主要由腹腔内脏器的静水压产生,正常情况下和大气压相近,任何引起腹腔内容积增加的情况均可导致腹腔内压力增高。
2019-01-15
-
- 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与护理对策
- 重症颅脑损伤是临床神经外科较为常见的急危重病症,主要包括颅内血肿、脑干损伤、广泛脑挫裂伤等。
2019-01-14
-
- 重症流感病毒性肺炎患者的临床护理与感染防控
- 20世纪以来,尽管现代公共卫生及医疗条件得到了极大改进,全球每年仍有约25万~50万人死于流感病毒感染。
2019-01-04
-
- 重症监护谵妄筛查量表智能化设计的用户需求分析
- 用户需求分析是指在信息系统设计之前或设计、开发过程中对用户需求所作的调查与分析,以期从用户的视角来查找和确定问题,是系统设计、完善和维护的重要依据。
2018-12-25